1.丽丽花了10分钟背会了《山行》这首诗,接着又继续读了5分钟,这种知识保持方法属于( )。
A.及时复习
B.使用记忆术
C.分散集中结合
D.适当过度学习
2.针对小明上课不敢发言的情况,王老师在数学课上多次鼓励他发言并加以表扬,使小明逐渐克服了胆怯的心理。王老师运用的方法是( )。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自我控制法
D.系统脱敏法
3.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家将教学目标分成三大领域,其中不包括( )。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意志领域
D.动作技能领域
4.张老师用一套试卷对程度相当的两个平行班进行了测试,学生的成绩基本一致,这说明该试卷具有较好的(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5.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各地可以对国家统一规定的中小学课程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体现了课程结构具有( )。
A.可操作性
B.可替代性
C.可转换性
D.可度量性
6.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目标应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师扩展到家庭、社会、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这段话说明该课程具有( )。
A.生活性
B.综合性
C.开放性
D.活动性
7.张老师开始上《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堂课时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而且还会拉小提琴,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他的故事。”这种导入方式是( )。
A.直接导入
B.经验导入
C.故事导入
D.直观导入
8.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这观点要求小学教学应当遵循(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9.根据载体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 ( )。
A.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B.教授化课程资源与学习化课程资源
C.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
D.文字性课程资源与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10.《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规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和选用。该课程属于( )。
A.国家规定的必修课
B.国家规定的选修课
C.地方规定的必修课
D.地方规定的选修课
1.D【解析】过度学习,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2.A【解析】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王老师利用鼓励的正强化方式来帮助小明增加发言的次数。
3.C【解析】布鲁姆首创目标分类学,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领域、情感目标领域和动作技能目标领域。
4.A【解析】信任是指测验结果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效度及有效性,指测量工具或者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难度是指测验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放映测验区分不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鉴别程度,即考出学生水平,把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真正区分开。
5.A【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课程设置要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主性,明确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比重,地方教育部门在地方课程中可以决定学习领域与课时的比例分配,学校课程中学校可以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
6.C【解析】《品德与生活》在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本题题干的表述正是开放性特征的内容。
7.A【解析】略。
8.B【解析】小学生缺少直接经验,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并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的。因此,小学教学应当遵循直观性原则。
9.D【解析】略。
10.A【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了解“每日一练”:
本栏目按教育知识(中学、小学、幼儿园)、综合素质(中学、小学、幼儿园)的顺序每日更新一次,各位考生不妨利用零碎的时间来测试一下自己!查看往期文章请点击每日一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