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岁左右的儿童使用的句子主要是( )。
A.单词句
B.电报句
C.完整句
D.复合句

2、按照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具体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前运算阶段

3、在陌生情境实验中,妈妈在婴儿身边时,婴儿一般能安心地玩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婴儿对妈妈的这种依恋类型属于( )。
A.回避型
B.无依恋型
C.安全型
D.反抗型

4、婴儿手眼协调动作发生的时间是( )。
A.2~3个月
B.4~5个月
C.7~8个月
D.9~10个月

5、按顺序呈现“护士、兔子、月亮、救护车、胡萝卜、太阳”的图片让幼儿记忆,有些幼儿回忆时说:“刚才看到了救护车和护士、兔子与胡萝卜,还有太阳和月亮。”这些幼儿运用的记忆策略为(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习惯性策略

6、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的组织中心是( )。
A.教材
B.家长
C.教师
D.儿童

7、幼儿学习的基础是( )。
A.直接经验
B.课堂学习
C.间接经验
D.理解记忆

8、幼儿拿一根竹竿当马骑,竹竿在这个游戏中属于( )。
A.表演性符号
B.工具性符号
C.象征性符号
D.规则性符号

9、评估幼儿发展的最佳方式是( )。
A.平时观察
B.期末检测
C.问卷调查
D.家长访谈

10、幼儿鼻中隔是易出血区,该处出血后,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鼻根部涂紫药水,然后安静休息
B.让幼儿头略低,冷敷前额、鼻部
C.止血后,半小时内不剧烈运动
D.让幼儿仰卧休息

1.B【解析】在不完整句阶段,儿童从单音重叠、一词多义、以词代句的单词句阶段(1~1.5岁),逐渐发展到电报句阶段(1.5~2岁)。

2.D【解析】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四个阶段。

3.C【解析】通常将儿童的依恋行为分为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回避型依恋、不安全—抵抗型依恋、没有组织/没有定向型依恋。其中,安全型依恋的表现是:儿童把母亲作为探索的基础,母亲离开时,感到难过;母亲返回时,迅速得到安慰,积极欢迎母亲的归来。题干所述的依恋类型为安全型依恋。

4.B【解析】手眼协调动作,即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活动的出现,是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真正的手的触觉探索的开始。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出现在婴儿5个月大的时候。手眼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5.C【解析】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与精细加工策略不同,组织策略更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构建。通常情况下,幼儿对于记忆策略并不是有意使用的,而是简单地将某些具有共同点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记忆。

6.D【解析】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主张教师应以儿童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儿童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7.A【解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8.C【解析】2~7岁的儿童处于皮亚杰所说的“让我们假装”游戏的阶段。儿童能以许多方式,自由地展示自己的创造力、体力、社交能力。例如,儿童把一个物体假想成另外一个物体(如把一块长方形积木当做一把梳子,这块长方形积木属于象征性符号)。因此,根据题干所述,竹竿在这个游戏中属于象征性符号。

9.A【解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应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10.B【解析】儿童鼻部出血时,应安慰其不要紧张,安静地躺着或坐着。头略低,张口呼吸,捏住鼻翼,一般压迫10分钟可止血,前额、鼻部用湿毛巾冷敷。出血较多时,可用脱脂棉塞入鼻腔。若有麻黄素滴鼻液,可把药滴在棉卷上塞入出血的鼻孔,这样止血效果更好。若经上述处理后,鼻出血仍不止,应立即送医处理。

 

了解“每日一练”:

本栏目按教育知识(中学、小学、幼儿园)、综合素质(中学、小学、幼儿园)的顺序每日更新一次,各位考生不妨利用零碎的时间来测试一下自己!查看往期文章请点击每日一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