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对老师又是家长这个问题怎么看?

有些老师自身又是家长,这在实际教育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我们应理性看待这一问题。对此,我认为可以有两种理解:

(1)老师本身就是家长。作为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都会成为或者即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家长。老师成为了家长,可以对孩子的成长有更多的了解与理解,能更好地体会为人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希望。双重角色要求老师既要做好教师的工作又要尽好家长的职责。

(2)老师是学生家长的代理者。教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谈到了教师要关爱学生,教师只有有意识地调整与改善自身角色,合理地与家长角色相结合,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做好学生家长的代理者,做好学生的欣赏者、倾听者,才能融入到学生的群体中,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3)作为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家长对学生的爱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教师的爱不能等同于家长的爱,因为更具有普遍性和教育性,认识到两者的区别,更有利于提升教师爱的理性。也能避免一些家长因此推卸自身的责任,忽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现在学生看重学习成绩,并且教师的工资、绩效也与学生成绩挂钩,你怎么看?

将教师的工资、绩效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已经作为“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主要手段,在相当多的中小学校普遍实行。但单纯地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判教师的优劣、决定教师的收入,我认为是存在弊端的。

(1)研究机构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表明,许多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原因并不在于教师工作之苦,而是现行评价机制带来的巨大压力。一旦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在评比、排队中落后,教师不但要受到批评,而且会影响到自己的经济收入和职称职务晋升,甚至要被“末位淘汰”,这就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这种无形的巨大压力,使不少教师寝食不安。为了生存,他们只能把自己所受到的重压无限放大,转嫁到学生身上。其必然后果,一是大搞“疲劳战术”,通过盲目延长学习时间,提高考试成绩;二是大搞“题海战术”,提高应试技巧;三是导致对“差生”的歧视,这样必然是不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的。

(3)那么,绩效工资应该怎样发放?我认为,首先,应当考虑师风师德,即是否有违规违纪违法以及体罚学生的现象;其次,要把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作为绩效工资考核条件,并且加入学生评价;第三,要考虑劳动量的不同,绩效工资也应有所不同,正常工作量是多少,不足工作量是多少,超额工作量是多少,要有具体规定。

总之,绩效工资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皆大欢喜,用得不好可能会增加更多矛盾,带来更多负面效应,在制定绩效时,应考虑多种因素,才能起到绩效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