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方案
D.教学指南
2.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 )。
A.关键期
B.发展期
C.转折期
D.潜伏期
3.右图是由三个扇形和三条折线组成,但是人们会把它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其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
图形知觉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D.恒常性
4.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A.强化自我主动性
B.培养勤奋感
C.建立自我同一性
D.获得亲密感
5.下列教师课堂行为中,体现教师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是( )。
A.对教学重点在语音、语调上予以强调
B.发现个别学生上课走神时,立即点名批评
C.讲课前公布学生成绩
D.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
6.地理老师教学生记忆“乞力马扎罗山”时,为方便学生记忆,将之戏称为“骑着马打着锣”。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7.英语老师先教学生蔬菜、水果、肉的英文单词,再教羊肉、猪肉、牛肉、胡萝卜、辣椒、西红柿、芒果、木瓜、香蕉等英文单词,并要求学生把后者纳入到前者的类别中。这种知识学习属于(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组合学习
D.并列学习
8.当解出一道困惑自己许久的难题时,小明感到无比兴奋、激动。心理学将小明此时的情感体验称为(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9.小东每次锁门离家后,明知已锁过门,但总是怀疑门没有锁上,非要返回检查才安心。他的这种表现属于( )。
A.强迫恐惧
B.强迫焦虑
C.强迫观念
D.强迫行为
10.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
B.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
C.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D.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B【解析】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2.A【解析】关键期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在适当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的时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3.A【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是指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是人们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4.C【解析】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12-18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5.A【解析】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若教师运用无意注意规律引起学生注意,则A项符合要求。
6.B【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一种深层加工策略。精细加工时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新信息与其他信息建立的联系越多,就越容易回忆。常用的方法有: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做笔记等。题干中就是利用谐音联想法的精细加工策略。
7.A【解析】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更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先学习蔬菜、水果、肉等,再学习辣椒、芒果、羊肉等就是属于下位学习。
8.B【解析】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实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如发现问题时的惊奇感,分析问题时的怀疑感,解决问题后的愉快感,对认识成果的坚信感等。理智感常常与智力的愉悦感相联系。
9.D【解析】强迫症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题干中小东总是怀疑门没有锁上而返回检查,就是强迫行为的体现。
10.D【解析】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的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客观标志。所以,培养道德行为的关键是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了解“每日一练”:
本栏目按教育知识(中学、小学、幼儿园)、综合素质(中学、小学、幼儿园)的顺序每日更新一次,各位考生不妨利用零碎的时间来测试一下自己!查看往期文章请点击每日一练栏目。